查看原文
其他

【笔谈】哲学视域下的教与学

音乐·拾间

编者按:教与学是教育的关键要素。在新信息时代,学校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教育应该如何得体地回应新信息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挑战,不仅是教育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也是严肃的哲学工作者关注的问题。2019年12月14—15日,在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的“徐州教育哲学论坛(2019):信息时代教育认识论的新发展”上,赵汀阳、孙周兴和鉴传今等3位知名哲学家从哲学的视域对教与学的问题给予了富有启迪性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汀阳先生从经典的“美德是否可教”问题入手,探讨教与学的问题。他认为教育在根本上是一个社会的制度问题,正像孔子认识到的,如果一个社会发生了整体性的礼崩乐坏,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作为文明的遗传方式,教育只能教授经典,即那些能够建立起一种思想或一种艺术的意义链和问题链并能够占有历史甚至占有未来的经典。榜样决定了人们愿意学什么或者模仿什么。教育的基本问题就是选择。人们选择榜样的依据则是社会规则设定的利益回报方式,无论何种教育都不可能胜过社会规则的力量。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孙周兴先生认为,“学”的问题是复杂的,有中西古今之分。模仿之学、数之学和未来之学是欧洲—西方文化传统中3种类型的“学”。与之相对应的是3种人类的样式和状态,即自然人、理论人和技术人。在哲学—科学—技术工业时代里,全球人类完成了从自然人向理论人的转变,我们现在正处于从理论人向技术人的过渡阶段。古典的模仿之学至今依然是自然人类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虽然模仿之学难敌近代占主导地位的数之学,但仍然会构成一种抵抗。未来文明要求重振模仿之学,通过模仿之学重建生活世界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哲学》副主编鉴传今先生认为,教什么不是哲学家头脑中的推论或智力游戏,而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和实践问题。如果把德性与技艺二元对立起来并以德性之不可教来否定教育是一种虚幻的有害观念。要解决教育问题就必须破除这些虚幻的观念,立足当代世界,着眼当代生活。当代知识生产场域和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给教育带来很大影响,现代性带来的虚无主义以及大数据造成的主体不确定性的增加意味着危机的产生。对于现代世界的这些变化,不是要用过去的理论去否定它,而是用巨大的勇气去面对与思考,这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宿命。


本刊很荣幸地得到授权,将3位专家的精彩思想内容以笔谈的形式刊发出来,以飨读者。


文章指路:


(赵汀阳《教育问题:遗产、经典和榜样  

2020年第2期10—14页


(孙周兴《模仿之学、数之学与未来之学》)

2020年第2期14—25页


(鉴传今《关于教育问题的断想》)

2020年第2期25—28页



联系邮箱:xuebao@snnu.edu.cn

联系电话:029-8153087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